新余新媒体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生活百科、房产家居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体育健康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0-02 00:42:01
2345影视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://www.2345ys.org
现在进个电影院,就像开盲盒。
好电影如同大浪淘沙,要么看影评,要么拼运气。
还有些电影,观影时才发现最精彩的部分已经在宣传片里看完了,白搭一张电影票。
迎来了国庆档,影迷们又可以去影院“赌”一波了。
主旋律题材电影占据了半壁江山,老戏骨和小鲜肉的搭配,想必口碑和票房都不会太差。
只不过,国庆七天乐少了喜剧电影的助阵,多多少少有点美中不足。
上一部逗乐大家的喜剧电影还停留在《独行月球》《哥,你好》。
乐完之后,该吐槽还是要吐槽——
“开心麻花的口碑算是烂完了。”
“现代人是不会拍喜剧了吗?非得搞什么笑中带泪恶心死了,怀念周星驰那些让人从头笑到尾的电影。”
开心麻花这两年的电影,票房依然在线,但口碑逐渐扑街,再用力的表演也难挽回。
说到底,观众还是没那么满意。
那些让人畅快淋漓地从头笑到尾,不过瘾到还想二刷三刷电影,怎么越来越少了?
中国喜剧,还行吗?
喜剧不好笑了
有时候,不能怪观众爱挑刺儿。
有些喜剧拍出来,拍电影的人估计也不爱看,只是觉得这些“精妙”的情节和“绝伦”的演绎,观众可能爱看。
事实却是,低俗的笑点再难挑动观众的神经,中国广大影迷朋友被低估了。
那些让人“笑不出来”的喜剧,往往都藏着固定的套路。
首先就是一个字,假。
失真的设定,不接地气的情节,悬浮的剧情,好像用尽浑身解数来告诉观众:这是假的。
孙俪邓超的《恶棍天使》,被网友打上了4.4分。
娘娘一改往日形象,摇身一变成了打扮邋遢行为怪异的人设,邓超则是个“二流子”,身为混混但嚣张跋扈。
电影里的设定也广为诟病,比如“专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神医”,被吐槽太过老套。
与现实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,再耍宝也耍不到观众心里去。
艾伦主演的《人间喜剧》。
他扮演的主播,每天做着一个比曾小贤“你的月亮我的心”还惨淡的节目,被欠薪多月,房租跳票,还欠了债。
生活已经够难了,他还是个大大咧咧的人,每天满嘴事业梦想……
网友吐槽:“就他这样的角色,现实里能活到30岁,已经是个奇迹了。”
另外就是“尬”。
用力过猛的喜剧,一不小心就会成为闹剧。
有时候,演员那么卖力地演,观众却那么无动于衷地看着,仿佛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。
其实,“尬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过于浮夸,有点硬挠胳肢窝的意思。
王宝强、岳云鹏主演的《大闹天竺》,被观众打上了3.7分的标签。
浮夸的造型,让人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百变大咖秀。
电影的主色彩也是红黄蓝绿满屏飞,不仅没有笑点,观众还觉得尴尬无比。
喜剧电影拉胯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——太套路了。
明明是一个纯搞笑电影,最后非要搞“笑中带泪”的套路,硬生生煽情一波。
就拿《独行月球》来说,票房虽然不错,但评价两极分化严重。
有的人很喜欢最后的情感升华,还有影迷觉得后半段全部都是在煽情,喜剧效果大打折扣。
其实,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好的,也是水到渠成的。
只不过很多电影却背离了初衷,为了搞笑而搞笑,为了煽情而煽情,对观众“摁头哭”。
这样的电影,大概就离“烂片预定”不远了。
生活是喜剧的培养皿
现在很多好看的喜剧,都来源于民间。
不管是短视频上层出不穷的热梗段子,还是流行的喜剧节目,都受到了网友的追捧。
比起很多喜剧烂片的悬浮,这些起源于生活的喜剧段子,显得有意思得多。
最近回归的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》,刚刚开播就打破了“第二季注定不行”的魔咒,有望突破第一季的8.5高分。
马东、黄渤、李诞、于和伟、那英的点评团搞笑有余,但主要还是归功于那些从天南海北聚集的喜剧演员们。
《黑夜里的脆弱》不管是从剧本创意还是演员的表演,观众的评价都不错。
作品讲述了一个生日加班的打工人,在关了灯和开了灯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——阳光下能量满满,一到黑夜就开始伤感emo。
成年人的隐忍,似乎刻在了他的骨子里。
伴随着光线的明暗,在无人的角落里默默消化着起伏的情绪。
这种刻在人性底层的无奈,几乎所有人都能产生共鸣。
作品《某某某》更是直接把生活搬上了舞台。
永无止境的网课、线上会议、视频通话,在当下的大环境下,成了人们的日常。
而出现的断线、延迟、回声、音画不同步等各种问题,就产生了喜剧效果,各种梗和段子也随之而来。
《突突突突突围》是外卖员和客户的故事。
“我把垃圾给你带下去行了吧”,“有点撒了”,“我进电梯了”,每一句都是真实的外卖行业现状。
这些起源于生活的喜剧,往往是最受人们欢迎的。
即便没有那么多的深度,只要能把观众逗笑,就是好作品。
陈佩斯、朱时茂的《吃面条》,是中国小品的开山鼻祖。
整个节目没有什么叙事,陈佩斯全程都在吃面条,等表演结束了,观众也跟着陈佩斯一起吃饱了。
最精妙的部分,是两个人的表演细节。
朱时茂扔纸巾时看看人,从包里拿出的胡椒面,陈佩斯说钱不找了,挺胸抬头的动作,这些细微的表演都蕴含着生活的影子。
李诞的《脱口秀大会》如今播到了第五季,出圈的句子不计其数,句句都是生活——
“当下社会很多没抑郁的,都在装抑郁,而真抑郁的,又在装没事。”
“公司的厕所,就是大家唯一能够自有享受快乐的一个小角落。”
“宇宙都有尽头,城市的地铁没有。”
不管是几十年前的小品,还是当下的综艺、脱口秀、影视剧,受欢迎的喜剧还有一个特点,即展示着小人物的悲欢。
这些我们随处可见、可知、可感的人们,是现实生活的庞大主体。
观众更能随着这些小人物的情感起伏,体会到生活的千滋百味。
宁浩执导的《疯狂的石头》系列,同样剧情有些荒诞,却能成为经典。
原因就在于整个影片都get到了黑色幽默的精髓,多线程叙事,讲述小人物的命运。
表面上看起来有点歇斯底里,实际上却以乐写哀,全程贯穿一个“妙”字。
作为观众看这些荒诞的情节,会觉得可笑。
可当离开电影院,回归到现实生活中,才察觉到原来自己也在时时刻刻制造着荒诞,只不过习以为常、深陷其中。
电影最后,黄渤从下水道出来,饿了三天三夜不得已偷了面包,一边吃一边被骑着摩托的老板追着跑。
这段笑疯了的剧情里面包裹着的,却是生活最无奈也最真实的样貌。
好的创作是喜剧的土壤,而好的创作,也离不开去体味生活。
喜剧大都事与愿违,悲剧大多乐极生悲。
在一个个刻画小人物的喜剧作品里,他们各有各的缺点,各有各的难处,却总能让人感知到:
再微小的光也是光,再平凡的人也有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一代中国喜剧人
回顾中国喜剧的发展历程,会发现中国从不缺少好的喜剧作品。
80、90年代的香港,涌现了一大批喜剧演员和导演。
从黄百鸣的“开心鬼”系列,再到周润发的赌神,成龙的功夫喜剧,还有《八星报喜》《家有喜事》《花田喜事》等贺岁片,赚得盆满钵满。
成龙《醉拳》
提到无厘头,当然就要提周星驰。《功夫》《大话西游》《唐伯虎点秋香》《喜剧之王》,每个都是无法超越的经典。
内地的喜剧作品也层出不穷,冯小刚葛优的《甲方乙方》《大腕》,黄渤宁浩的“疯狂”系列,徐峥王宝强的“囧”系列……
从老式喜剧到开心麻花,从春晚小品到德云社,中国的喜剧已经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代。
但如今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出彩的作品了,不难发现,喜剧行业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。
归其原因,离不开喜剧的天然属性。
徐峥、沈腾、王宝强这几位票房“巨头”,加起来几百亿的票房,拿的奖项却屈指可数。
黄渤曾直言:“大家都知道喜剧难演,但喜剧演员好难拿奖,几乎没有人拿过奖。”
喜剧很容易被人一笑而过,难以在心中留下痕迹,但悲剧却能产生抵达灵魂深处的触动,更好地传达人文情怀。
结果就是,年轻演员们对没那么“高大上”的喜剧不屑一顾,挤破了头也要朝着电影行业努力。
像演员张小斐,就是在电影学院毕业后没接到合适的剧本,误打误撞才走进喜剧行业。
顶尖的喜剧演员,除了要有鲜明的自我特色,还要有能碰上顶级剧本,这本身也是看运气的一件事。
再加上打开手机就能随处可见的笑料,人们对喜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喜剧演员简直是“难上加难”。
抖音@陈翔六点半
喜剧演员很难,他们在荧幕上呈现出的短暂精彩,大多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努力。
成龙早期的作品里,很多都是武打结合笑点,创作了非常多的动作喜剧。
电影《龙兄虎弟》中,成龙从悬崖边跳到一棵树上,由于树枝断裂,成龙掉下来不仅休克了几秒,耳朵也血流不止,去了医院才知道严重到要做开颅手术。
黄渤则是因为外貌达不到标准,又矮又丑,且没什么特点,一直被娱乐圈“婉拒”。
1996年,在姐姐的劝说下,终于打算放弃梦想,回青岛开了一家皮革厂,做鞋,曾给阿迪、耐克做过代工。
直到他再次选择北漂,幸运女神才光顾他,在《上车走吧》饰演男二号,凭借喜感的外形和表演进击演艺圈。
《你好,李焕英》,让贾玲一战“封神”。
10岁的贾玲就走上了喜剧之路,一路走来有幸运也有无奈。
母亲去世、被男朋友抛弃、网上恶评,都没有阻止她在喜剧演员这条路上走下去。
脱口秀、喜剧大赛、短视频达人,还有这些从民间走出来的喜剧人,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。
有的是金融机构从业者,有的是保险推销员,还有坐在格子间的程序员、大学老师,他们是崭露头角的新一代年轻喜剧人。
喜剧电影的未来何去何从,没人知晓。
至少一代中国喜剧人真切的坚持,和对喜剧的热爱,让我们还能看到点希望。
点个「在看」,希望中国喜剧能够不忘初心。
期待一个全新的喜剧时代来临。